1969年10月22日,邓小平准备前往江西时,向汪东兴提出了一个请求:“我的继母夏伯根年纪大了,独自在外面没有人照顾。我打算带她一起走。”汪东兴听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:“没问题,毕竟是人之常情嘛。”
这个请求是邓小平履行对继母的诺言的一部分。尽管夏伯根和邓小平的年龄差距仅五岁,她不仅没有给予他母爱,也未曾亲自抚养他,但邓小平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,关心备至。
夏伯根出生在四川的一个贫困家庭,十几岁时便嫁作他人妇。然而,不幸的是,丈夫因病早逝。此后,她再婚,与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结为夫妻。邓小平此时正在为革命奔波,远离家乡,夏伯根也未曾见过这个继子,只有一些零星的关于他投身革命的消息。
展开剩余85%1936年,邓绍昌去世,夏伯根再未再婚,独自守寡。对于她来说,丈夫的离世无疑是沉重的打击。尤其在那个时代,她作为再婚的寡妇,不仅没有为邓家继承香火,也并不在家中掌权,这让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十分尴尬。然而,她凭借聪明、实事求是的性格,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,赢得了邓家亲属和邻里的深厚敬爱,逐渐成为了家里的支柱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夏伯根始终支持革命事业。1947年,邓小平的女儿邓先芙考入广安县立女子学校,在共产党员老师的影响下,她投身革命活动,并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母亲。夏伯根对此表示全力支持,不仅在家里忙碌,帮着制作鞋袜捐赠给游击队,还积极参与了其它支持革命的行动。
1948年夏天,从女儿那里得知华蓥山武装起义失败的消息后,夏伯根决定行动起来。她指示家里的长工偷偷前往破旧的坟场,借掩护为撤退的游击队员提供安全通道。当晚,约二十名游击队员悄悄到达她家,她立即指挥家人将稻草藏进一个地下坑里,藏匿他们的枪支弹药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夏伯根像母亲一样照顾着这些革命者。白天她为他们洗衣做饭,照顾伤员,晚上还给他们守夜,确保他们的安全。她一直坚守到8月底,游击队员们才陆续转移,夏伯根才长舒了一口气。可惜,这一切还是被敌人察觉,夏伯根因此被国民党以“窝藏共匪”罪名逮捕。
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,国民党没能对她做出严厉处理,最终夏伯根的家人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两石谷子,才将她保释出来。然而,重获自由的她发现家里已经一贫如洗。而更令人痛心的是,她的女儿邓先蓉因过度劳累病倒,最终因病去世。这个噩耗深深刺痛了夏伯根,她每每回忆起女儿,心里都充满了无尽的悲伤。
1949年,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的消息传到了广安,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前来找夏伯根,提议一起去重庆找邓小平。夏伯根听说邓小平回来了,心里充满了喜悦,便拿着行李和舅舅一起出发了。一路上,他们四处打听,终于来到西南政治局门口。
当夏伯根告诉警卫自己是邓小平的母亲时,警卫显得非常怀疑。毕竟,邓小平已经45岁,而眼前的这个女人看起来也不过五十出头,根本不像邓小平的母亲。经过几番交涉后,警卫终于让他们进入,安排在招待所等候。
直到晚上,邓小平才空闲出来,来看望自己的继母和舅舅。看到邓小平后,淡以兴忍不住劈头盖脸地问:“你做了大官,就忘了老亲戚了吗?你老子活着时也有几个亲人啊!”
邓小平苦笑着答道:“舅舅,我一直记得你。”随后,淡以兴便开始向邓小平讲述家里的变化,尤其是夏伯根如何支撑整个家庭,如何为邓家度过难关。
听到这些,邓小平心里非常感动。他握住夏伯根的手,深情地说:“夏妈妈,留下来吧,和我们一起生活!以后我们一起照顾你。”这个话让夏伯根百感交集,她没想到这个素未谋面的继子会这样温暖地接纳她。
卓琳也在一旁感慨地说道:“留下来吧,您该享享福了!”夏伯根感动得热泪盈眶,最终决定和邓小平一家人一起生活。
1952年,邓小平调往中央工作,全家搬到北京。夏伯根也随他们一同前往,北京的生活对于她来说充满新鲜感。她经常与卓琳一同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,卓琳常常介绍她给认识的人:“这是邓小平的妈妈,我的婆婆!”夏伯根从心底感激卓琳,毕竟她从未想过能被儿子、儿媳亲自称为“妈妈”。
渐渐地,夏伯根也承担起了家庭的日常事务。每天清晨,她都会早早起床为全家人做饭,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。邓小平和卓琳工作繁忙,夏伯根则成为了家中的中坚力量。她不仅照顾老人和孩子,还用她那熟悉的手艺为家里提供美味的饭菜。
在艰苦的日子里,卓琳曾向夏伯根表示:“奶奶,现在虽然生活有些紧张,但你不必担心,若你有任何需要,我和小平都会支持你。”夏伯根感到非常温暖。她从贫困中走来,早已习惯了艰苦的日子,深知如何面对困境。
有一天,夏伯根忽然向卓琳提出:“卓琳,你会和小平离婚吗?” 卓琳笑了笑,说:“不会的,我怎么会呢?”夏伯根笑着松了口气:“我就知道你们不一样。”
到了1969年,邓小平前往江西前,再次提出要带上年迈的夏伯根。尽管夏伯根已接近70岁,邓小平和卓琳仍然不放心她单独留在北京。于是,他们决定一同前往江西,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她,也能让她不至于孤单。
在江西,邓小平和卓琳十分关心夏伯根的身体状况,并尽量避免让她从事重活。夏伯根则尽力为家人做饭做些轻活,尽量分担一些家庭事务。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,夏伯根的日子过得充实又温馨。
在邓小平的饮食中,酒和豆瓣酱一直占据重要地位。为了让邓小平能够喝到他喜欢的酒,夏伯根与卓琳一起研究酿制酒和豆瓣酱,并成功为邓小平增添了这些美味的佐料。这个小小的举动,体现了她对家庭的细致关怀。
1976年,邓小平回到北京工作,邓家开始迎接新一代的孩子们。夏伯根一手把他们带大,直到年迈时,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。她不仅是邓小平最尊敬的长辈,也是卓琳的亲密朋友和支持者。
最终,夏伯根在2001年春天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,享年101岁。送别她的那一天,邓小平和卓琳已经离世多年,但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亲情依旧感动着世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